查看: 1461|回复: 0

明洪武青花瓷先容及故宫洪武青花瓷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7 07: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uR22Z2TlLrKT729.jpg


故宫藏明洪武青花花草纹执壶
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明代开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现在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了青花云纹残盘和其他一些青花残片,固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致上判定,应为洪武官窑器,南京和江西等地域则出土了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总体来说,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继续了元代风格。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迈,改变元代条理多,斑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这里分别从明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明洪武青花瓷的青料,明洪武青花瓷的造型及纹饰等几个方面,对洪武青花瓷做较为具体的先容,同时展示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洪武青花瓷珍品。

FTjpKJ6mrjbBGrjj.jpg


故宫藏明洪武青花缠枝花草纹碗

洪武青花瓷胎体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力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物薄,出现土黄色大概灰白色,手感均比力平滑。由于瓷土淘洗的粗细差别,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由于工艺精致,一样平常瓷化水平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氧化铁黑黄色疵点,偶有小片的窑渣粘附,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白中泛青,晚期釉色趋淡,有极淡的卵白色。有些民窑器由于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釉质玻化水平较高,釉面少少有开片征象,釉面精致、清洁。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赤色浆,可见刷浆陈迹,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盘、碗等圈足挖足较浅,足壁较厚,足跟平切,部门底足中央仍有鸡心点,有些里心仍有效砂圈叠烧法留下的涩圈,呈浅赤色(俗称窑红)。这时也有各种情势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别的,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js727SA4n3o4VNoJ.jpg


故宫藏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洪武青花瓷青料洪武官窑青花重要利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调,偏浅灰色,有部门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由于钴料中含有金属锰、铁等杂质的缘故。一部门出现淡蓝色,色泽稳固,无晕散,色泽稠密处常能见到散布着一些小杂质点,反倒体现出青花的条理。另有一部门是浅淡色中含深蓝点,有少量晕散。洪武青花差别于典范的至正青花的背翠美丽,世差别于典范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色译而有本身的特点。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接纳入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的背斑纹饰泛出点点银玄色结晶斑。这种青料比国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究竟证实,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玄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玄色的作品;假如罩在釉下烧制,制品则为灰蓝色。在造型上多少继续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大概折腰,大概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陈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俊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底子。
j771VLyCPkyZL1hb.jpg


故宫藏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
洪武青花不如元青花瓷丰富,大件器物较多,重要品种有特大型碗、大盖罐、菱花口盏托、菱花口大盘、梨形壶、执壶、玉壶春瓶、瓜棱罐、石榴尊、高足杯、香炉等。执壶主体呈玉壶春瓶式样,也有称玉壶春执壶,有巨细两种。大的一样平常高约30厘米,小的约莫20厘米高,主体为小撇口或小直口,细长束颈,斜肩丰腹,腹部饱满。长流弯曲,流口低于壶口,流口与壶体之间有瑞云形纽带毗连,另一侧为带形高把柄,柄的顶端有一小系与壶口齐平,壶盖为宝塔形圆顶,顶端有内插式火珠纽,团体造型和同时期玉壶春瓶相比,肩腹部略瘦小,下腹部下沉呈圆腹状。玉壶春瓶造型和元代根本雷同,也有巨细两种,只是颈部丰满一些,腹部略下沉,圈足低矮。瓜棱罐造型高大的超出60厘米,造型为撇口、短颈、圆肩、敛腹、撇足。腹部有突起的瓜棱形,底足平,底面内凹,无釉,砂底,罐盖呈宽沿或荷叶形,顶部有火珠形纽。菱花口盏托直径约莫20厘米左右,宽板折沿菱花口,浅弧壁,外壁作八瓣莲花形,盏托心田有一道菱,用以放置固定杯盏。浅圈足,为洪武时期独有形制。菱花口大盘口径在40至55厘米,菱花口形,盘口呈12或16瓣莲花形,宽板折沿,浅腹,弧壁,矮圈足,细砂底,一样平常多为模制。特大型碗口径在40至55厘米,口形有撇口、直口,圆唇,弧形深腹,竖立圈足。

b91uN98nONKcon04.jpg


故宫藏明洪武青花折枝花草纹大盘
洪武青花瓷造型洪武青花瓷以绘制为主,辅以堆贴工艺。洪武青花瓷纹饰绘制结构疏朗,简洁流通,改变了元代多条理结构,纹饰繁缛的特点,留有较多白地。官窑器的画凤多精致秀气,画法工整,民窑器的则更加天然写实且绘画简洁豪迈,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洪武青花所选用的装饰图案与前后相邻朝代相比显得单调,各种折枝、缠枝花草花草,扁菊纹利用最多,也利用一些兽纹,如龙凤纹等。别的,庭院湖石、石栏芭蕉、岁寒三友、鸳鸯池塘、灵芝纹等亦常见。元代习用的杂剧故事、水藻游鱼纹已很少见。碗、盘底心有书草书福、寿字。另有一种接纳器内阳文印花,器外青花装饰的做法。洪武青花的主体纹饰有龙纹、山石纹、牡丹纹、梅斑纹、竹纹、松树纹、菊斑纹、山茶纹、月季纹、莲纹、芭蕉纹、海水纹等。辅助纹饰有卷草纹、缠枝灵芝纹、双层莲瓣纹、忍冬草纹、回纹、快意云纹、宝相团斑纹等。与元代图案相比,洪武青花已体现出自身的某些期间特性,比方纹饰条理开始淘汰,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广泛缩小,显着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显着的出尖征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期间特性。折枝大概缠枝莲纹多数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显着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结构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条理、满斑纹的风格。
SH96H8f9hoh96WQ8.jpg


故宫藏明洪武青花竹石灵芝纹盘

龙纹大多以云龙纹绘饰,形象不如元代猛烈。龙头小、细颈、蟒身、作腾飞状,头部刻画简朴,独角或双角,龙头大多有后掠的散发,晚期绘有竖发。爪有三爪至五爪的,三爪较多,爪之间绘得较分开,呈车轮状。鳞呈小圆弧形,留白边,立体感猛烈。常伴有云纹,云形粗短,呈品字形分列,向一侧弯曲。山石纹绘画伎俩根本和元代相似,略细瘦一些,在花朵的顶部荷花瓣的一侧留白,出现出花瓣间的隔断和花朵的条理,附近补地子的花叶是较细瘦的螺钉形卷叶,比元代的更为写实。芭蕉纹蕉叶宽大而丰满,蕉叶中央的主茎脉双线勾绘成平行竖线,中心留白不填色,两片蕉叶间叠有一片蕉叶,叶尖稍圆,叶子边沿绘成细碎且麋集的锯齿状,表面线用复笔渲染。莲斑纹花蕊有石榴形、圆形,附近绘有连珠纹的圆形花蕊。花瓣绘成麦粒形或变形莲瓣形。叶子比元代瘦小些,像螺丝形。菊斑纹以扁菊花为多,扁菊斑纹呈圆形,花心绘斜网状或螺旋状。花蕊外部用双线勾描表面。花瓣有两层和三层,最里层为白色小花瓣,只用线描而不上色;外层花瓣填色,每个花瓣顶部和一侧都留白边,体现出花瓣的条理。菊花叶子一样平常绘成葫芦状,叶子两侧各有一或两个分叉,显得画面较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